2018.06.14 来源:roselove鲜花常识
内容摘要:每年母亲节的时候时候我们总会给自己的母亲送上一些祝福,有时候还会买上一束康乃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心意。康乃馨现如今已经是大众眼中的母亲花了。在我国古代,母亲花并不是康乃馨,而是萱草。
每年母亲节的时候时候我们总会给自己的母亲送上一些祝福,有时候还会买上一束康乃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心意。康乃馨现如今已经是大众眼中的母亲花了。在我国古代,母亲花并不是康乃馨,而是萱草。
所谓萱草,即忘忧草,也叫紫萱。多年生宿根草本,属百合科。可大致分为食用与观赏,食用者多为单瓣,俗称金针,也被叫做黄花菜。观赏者多为重瓣,专供人工盆栽或作园林小景。在欧美也被称为虎百合或一日百合,以其花一朵仅开一日为名,从日出开至日落,隔日即换上另一、二朵绽放。
萱草原产我国南部、西伯利亚、日本和东南亚。适应性广,耐寒,喜湿润,也耐旱,喜阳光,也耐半阴。一般土壤均能生长,以排水良好、肥沃的沙壤土为最好。
在南方的园林、庭院及山野沟谷中,常常可以看见一种黄花灼灼的萱草!萱草也叫忘忧草,在中国,萱草有很多别名,如谖草、忘忧、宜男等等。在希腊语中是‘day’和‘beauty’之意,种名fulva是“黃褐色”之意,即为只开一天的黄褐色花朵。
每一种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语,那么,萱草的花语是什么呢?萱草有什么传说故事呢?下面大家随ROSELOVE网小编一起走进萱草的世界,去了解下它的花语和传说吧。
萱草花花语
萱草(H.fulva)自古以来就受我国人民喜爱,将其引种栽植于庭前屋后,并且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它是原产于中国的“母亲花”,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,我国就有一种母亲之花,它就是萱草。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,萱草又名谖草,谖就是忘的意思,最早文字记载见于《诗经·卫风·伯兮》: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”。朱熹注曰:“谖草,令人忘忧;背,北堂也。”北堂是母亲居住的地方,后代表母亲。以后,母亲居住的屋子也称萱堂,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,它也成了中国的母亲花。古时当游子要离家远行时,就会在北堂种一些萱草,希望母亲会因为照顾萱草而忘记对孩子的思念。
萱草花花语:放下他(她),忘记爱;忘却忧愁,代表“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”;母亲花;隐藏起来的心情。
忘却忧愁:古语有食用萱草忘记忧虑、心情愉悦之说。古代孩子要出远门前,会在母亲住处种上萱草花,让母亲减少对自己的想念,忘记烦恼。母爱:古代母亲住的地方叫萱堂,所以后来就用“萱”这个字代指母亲或其住处,萱辰代表了母亲的诞辰,萱亲和萱草都代表了母亲,因此,萱草花为母亲花,象征了慈母伟大的母爱,永远爱你。
也许我们对萱草不熟悉,但是忘忧草想必我们都是很熟悉的,萱草其实就是忘忧草,同时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黄菜花。萱草花语是“永远爱你母亲,伟大的母爱,慈母”。不够除了这一句花语是表达母爱的之外,还有一些花语虽然不是表达母爱的,但是也有一定的意义。萱草花语还有“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”“放下忧愁”等。忘忧草这个名字也是根据花语的意思来的。
萱草花的传说
相传,大泽乡起义前的陈胜,家境十分贫困,因为家中无米下锅,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,加之营养缺乏,他患了全身浮肿症,胀痛难忍。
有一天,陈胜讨饭到一户姓黄的母女家,黄婆婆是个软心肠,她见陈胜的可怜模样,让他进屋,给他蒸了三大碗萱草花让他吃。对当时的陈胜来说,能解决饥寒交迫的萱草花是那样香甜可口,不亚于山珍海味。只见他狼吞虎吞,不一会三大碗萱草花全进肚子里去了。几天后,全身浮肿便消退了。陈胜十分感谢黄家母女,并表示今后会报答的。
大泽乡起义后,陈胜称王之时,他没有忘记黄家母女,为感谢黄家母女的恩情,便将她们请进宫里。每天摆酒设宴,那无数佳肴珍膳都引不起陈胜的食欲。突然,陈胜想起了当年萱草花的美味,便请黄婆婆再蒸一碗给他吃。黄婆婆又采了一些萱草花,亲自蒸好送给陈胜。陈胜端起饭碗,只尝一口,竟难以下咽,连说:“怎么回事,味道不如当年了,这可太奇怪了。”黄婆婆说“实际没什么可奇怪的,这真是饥饿之时萱草香,吃惯酒肉萱草苦啊!”一席话,羞得陈胜跪倒在地连连下拜。黄婆婆连连说:“使不得,使不得”,忙把陈胜扶起来。
从此,陈胜将黄家母女留在宫中,专门种植萱草,并时常吃它。同时,又给萱草另外取了二个名字,一名为“忘忧草”,一名为“黄花菜”。因为黄婆婆的女儿名叫金针,而且萱草叶的外形像针一样,所以人们又叫它“金针菜”。
消息一传开,人们就纷纷用萱草根来治疗浮肿病症,后来被郎中发现,经过反复应用成为一味常用中药。
萱草与李时珍的传说故事
明朝嘉靖末年夏天,李时珍穿着草鞋,背着药筐,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伴下,远涉深山旷野,遍访名医宿儒,搜集民间验方,观察采集药物标本。
这一天,他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大同县的地段,在一个靠近采凉山的聚乐堡里住下来歇息。说来也巧,正赶上村子里的人闹一种怪病,全身浮肿,四肢乏力,眼瞅着农田大忙季节,不能下地干活,庄户人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,他们到处求医问药,都不见好转。
听说村子里来了郎中,人们报着得病乱求医的想法,去找大夫给瞧治。李时珍一看这么多病人,基本上是一个病情,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。他们三人经过认真观察,仔细分析研究,认为这是一种地方病,是体内缺乏一种东西所至。李时珍告诉大家:“各位请不要担心,我们能把大家的病治好,轻者三日下地干活,重者七天全愈。明天我们上山采药、熬治,保证药到病除。”众人将信将疑,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几个江湖骗子,没抱多少希望。
第二天一大早,李时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,准备上山采药。出的村来,放眼望去,到处是一片片、一簇簇开着金黄色花儿的植物。李时珍一眼就认出来了,这就是萱草,经过仔细辩认,虽说与他所见到的萱草不太一样,但是这里的比他见过的更好,角长、肉厚、六瓣、七蕊、色泽金黄。李时珍向来就有品尝百草的习惯,他把黄花摘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,感觉味甘而气微凉,这绝对是萱草之中的上品。对治五淋、消乳肿,清热、利尿、止血、安神都有疗效,尤其是块根疗效更为明显。他们三人当下就采摘了一筐萱草,又挖了一筐萱草块根,没费多少工夫,汤药就熬好了,分发给各家各户的病人,趁热服下。
不出所料,三天之后一部分症状轻的病人浮肿全消,能下地干活了。到了第七天头上,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。这时候,李时珍把采凉山的沟沟岔岔转了个遍,发现了不少新药材品种,进一步丰富了他老人家的《本草纲目》。
李时珍一行三人见人们的病好了,悄悄地离开了聚乐堡。当人们知道是李时珍救了他们的命,一个个感激涕零,泪流满面,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匡世名医。后来,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萱草,一方面当菜吃,一方面当药材卖。再后来,有好事者自告奋勇,广为募捐,在采凉山上盖起了一座药王庙,在庙里专门为李时珍塑了像,以此作为对李时珍的纪念。